查看原文
其他

● 这才是地道北京人过夏天的方式!舒坦!

2017-06-13 凝心 爱在大中华

      请点击上方《爱在大中华》免费关注一下!


来源: 老北京城

芒种一过,夏天也悄然而至了,北京的夏天是什么味道呢?


老舍先生曾这样描述,“没人敢看太阳在哪里,只觉着到处都晃眼。空中,屋顶上,墙壁上,地上,都白亮亮的,白里透着点红;由上至下整个的像一面极大的火镜,每一条光都像火镜中的焦点,晒得东西要发火”。


回想小时候,夏天中午走在马路上,柏油马路被太阳晒得,走在上面都是软软的感觉,这时候看见树荫,那可是救命稻草啊。这般炎热的夏天,咱们老北京人都是怎么度过这漫漫苦夏呢?


过去家境好的人都是住四合院,独门独院,过伏儿天,“天棚鱼缸石榴树”一样不能少,天棚是用芦席、杉篙、竹竿等搭造而成,天棚顶部有可卷可放的活动芦席以调节光照。讲究的人家还要在棚与房屋的交接处挂上特制的“冷布”或带框的铁窗纱以防鸟和蚊蝇。


如若家境不是甚好的,就在院落的一角,搭起大葡萄架或爬满绿藤植物的木架棚,虽不能与“天棚”乘凉媲美,但也甚是不错。在院落中心摆放养金鱼的大鱼缸,石榴栽培在绿色镶铜箍的木制大套盆中,傍晚时分,在院落中泼洒凉水,俨然清凉世界。


另外,清沟和扫屋顶也是夏天必做的大事。夏天雨水多,要请工匠清理阴沟,挖淤泥,消除蚊蝇滋生的源头,并保证下水畅通;清扫屋顶,是清除瓦垄中的积土和杂草,使排水顺畅,下雨屋顶不积水、不渗水,可延长屋顶寿命,保证居住的安全。



不仅仅这些,北京消夏,扇子、清凉油、凉席也是不可或缺的。一般老北京人最爱的还是芭蕉扇,这种扇子经济实惠而且扇得风大,因此深受喜爱。北京的夏季闷热潮湿,不光蚊虫,墙根犄角旮旯常会有蝎子、蜈蚣等出动。其毒性很大,一旦被蜇咬又肿又痛。


这个时候,清凉油可就顶了大用。而伏天儿夜里,屋子里闷热不透风,这个时候凉席就派上大用场了,胡同里、当院中尚有凉风,大老爷们光着脊宁,随地铺张凉席,聊天得聊天、睡觉得睡觉,各不相扰。



咱这消夏的硬件设备都落听了,这在吃食上,咱也绝不马虎。老话儿讲“头伏饺子,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。伏天里,北京人很少吃鱼和肉,甚至是豆腐,那个时候,冰箱是稀罕物件,而这些东西容易变质不易储存,况且鱼和肉也爱上火。


北京人夏天里更爱吃凉拌菜,比如凉拌茄子,更加离不开芝麻酱,过水的筋道手擀面,调好的芝麻酱、好米醋、黄瓜丝、大蒜瓣,此乃伏天绝佳饮食。



咱这吃也吃了,还得有喝得吧。酸梅汤是北京消夏避暑不可或缺的饮料,乌梅等材料用开水浸泡成汤的,也有用沸水熬煮成汤的,但都要滤掉渣滓,加入冰糖或白糖,再加入桂花,凉后再加入碎冰块冰镇,既解渴又祛暑。


当然大碗茶和绿豆汤也是必备品。记得小时候玩完回来,大瓷缸子里加了糖的花茶,能一气儿全喝了,似乎比现在多少的进口饮料都好喝。


当然孩子最爱的还是那拔在凉水里的冰镇西瓜,北冰洋,袋淋,小豆冰棍,这几样东西似乎是所有北京孩子童年夏天的记忆,没有冰箱,那西瓜也必然要拔在凉水里,这样的西瓜更清凉爽口。北冰洋一定要对嘴吹,而不是现在插管的喝法。


而袋淋,粉红色的冰激凌装在透明的袋里,支撑了每个北京孩子的童年。小豆冰棍藏在白色的木箱里,厚厚的棉被,一打开盖儿,一股凉气扑面而来,那种祈盼的心情无以言表。



记忆中的北京,夏日晚间,四合院里,街坊邻居都聚在透风处乘凉聊天,道着家长里短,孩子们嬉戏玩耍,奶奶扇着芭蕉扇为孩子们驱赶蚊虫,漫长的夏日就在这样一晃一晃的悠闲自在中过去了。

(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